中国政府通过多个部门和法规来监管跨国公司的转让定价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税务监管:
中国税务部门对跨国公司的转让定价行为进行严格监管。跨国企业需要准备同期资料,以证明其关联交易符合独立交易原则。税务机关可能会对企业的转让定价政策进行审查,并要求企业进行纳税调整。
海关监管:
海关也是转让定价监管的重要部门。2018年,中国海关总署发布了新版《海关估价与转让定价指南》,加强了对进口货物完税价格的监管。海关可能会质疑关联企业之间的转让定价政策是否对进口货物的成交价格造成影响,并可能要求企业进行估价补税。[2]
双重监管:
跨国公司在中国常常面临税务和海关的双重监管。这种"夹缝"式的监管要求企业在制定转让定价政策时必须同时考虑税务和海关的要求,以确保合规性。
综合监管环境:
除了税务和海关,中国的监管环境还涉及其他方面,如收付汇政策等。建议企业在进行转让定价自行调整时,综合考虑各项监管要求,以确保调整的顺利实施。
风险防范:
面对日益严格的监管,跨国公司需要采取积极的风险防范措施。这包括密切关注国家监管政策变化、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关注自身利润波动和进口货物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企业应平衡转让定价同期资料准备中的风险,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
合规策略:
为了在复杂的监管环境中"稳中求胜",跨国公司需要制定全面的合规策略。这可能包括定期审查和更新转让定价政策,确保其符合最新的法规要求,以及在税务和海关之间寻求平衡,避免因满足一方要求而违反另一方规定。
总的来说,中国对跨国公司转让定价的监管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涉及税务、海关等多个部门。跨国公司需要全面了解和遵守相关法规,制定合理的转让定价政策,并做好风险防范,以应对日益严格的监管环境。